English

百年重铸民族魂的审视

1998-12-28 来源:光明日报 王士俊 我有话说

世纪末,有许多事要瞻望,有许多历程需要回眸。但在许多事情中,再没有比关注民族灵魂的事更重要的了。所幸有人做了这件事,这就是车洪波所著、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沉思》(以下简称《沉思》)。

车洪波在《沉思》开篇中明确表述,她所做的是对中国近代文化建设的“深层”反思。她认为:“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在造就与创造一种具有新的基因、新的机理、新的功能的文化上,以此去‘化人’,以此为‘人化”的标志。”而“化人”,著者称主要是“要化其灵魂”。换句话说,《沉思》不追求文化史的叙述,或文化思想史的学理阐释。她将《沉思》的任务规定在评判百年文化建设怎样“化人”,以及从“人化”标志评价百年文化建设的成果上。

本世纪的第一年,八国联军的铁蹄惊醒了沉睡中的中华民族。一批知识分子从亡国危机与民族浑浑噩噩的巨大反差中,看到了民族灵魂的痼疾。创建新文化,重铸民族魂,就在这样的背景下,登上了历史舞台。由此可见,当代中国文化建设,从初始就以“化人”、重铸民族灵魂为己任的。在这百年中,救国与“化人”、重铸民族魂,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主旋律,以此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交响曲。《沉思》从这种历史视角出发,冷峻地审视了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一系列事件,如维新变法、“五·四”运动、“文学革命”、延安“整风运动”、“文革”后的思想解放运动。该书在肯定这些运动对文化“建设的发展,功不可没”的同时,以“化人”与“人化”的标志为尺度分析了它们的不足,指出:“近、现代以来的文化批判中直接高扬人、歌颂人的不多,更没有认认真真地向国人进行人的知识的启蒙、教育工作,没有全面地向国人普及人的知识,让每一个国民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人的本性,什么是人的价值。”如果说,这种反思令人深思的话,那么《沉思》分析这一“化人”不足的后果所得出的结论就更令人警省:“……文化批判的不足最终都将集中在‘化人’的不足上——或表现在用以‘化人’的价值取向的不对,或体现在‘化人’的方式、力度的不够。而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必须靠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去完成,所以,‘化人’工作的不足便会日益显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。”当代中国文化只能选择“具有新的基因、新的机理、新的功能”的现代文化,以此继续铸造民族的现代灵魂,从而实现中华民族“人”的现代化。要实现这一点,作者认为,必须不断批判封建意识、封建文化,提倡自主意识,重视道德教育。无疑,从中国文化建设的现状看,这一切是正确的、必要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